唐代元宵节不是吃汤圆!而是吃面茧玩逐鼠游戏

奇闻怪事 2023-03-29 11:25www.huluw.com奇闻怪事

  唐代流行的吃面茧风俗

  吃汤圆,是现代元宵节的饮食主题。其实,在唐宋以前,汤圆并不是元宵节的必食之物,与中秋食月饼一样,只是元代以后才渐渐流行。

  南朝时,元宵节流行吃粥,但这不是普通的白粥,而是放了油脂的膏粥。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记吴县张成遇蚕神的故事里,可以知道此俗源于祈蚕活动: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上南角,举手招成。成即就之。妇人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祭我也,必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

  稍晚于吴均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所记稍有不同,是吃豆粥(糜)。不论是膏粥,还是豆粥,可以肯定如今流行的吃汤圆食俗,在南北朝甚至到唐代都未流行。

  唐代元宵节流行的是吃面茧,京城官宦之家最喜欢。这种食俗引入了盛行的占卜概念。《开元天宝遗事》探官条称,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赌筵宴以为戏笑。

  面茧里包入写上官职的竹木签,看谁能吃到,以测官场运气。此俗一直到宋代都很流行,但又有新吃法。据宋吕原明《岁时杂记》称,北宋都城汴京上元有吃面茧之俗,面茧做法是将肉馅或素馅塞进面团里,做成有馅的馒头。南宋诗人万里有一诗句反映了时人的茧占愿望: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北宋年间,元宵节流行的食品中还有用糯米做的圆子,里面包糖,下沸水煮熟食用,这与今汤圆已无区别。

  元宵节习俗之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活动,这项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基本概况

  古俗中,正月十五还是个逐鼠的日子,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此正月十五逐老鼠,这一习俗也主要盛行于古代南方盛产桑蚕的广大地区。正月十五,冬日刚过,立春不久,此时老鼠开始活动,但行动迟缓,正是除鼠的好时机。然而古人迷信,认为老鼠是五谷神,不敢轻易得罪,但又担忧老鼠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于是只能讨好它。古俗中,正月十五还是个逐鼠的日子。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世人正月半做粥糜祷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则是为蚕逐鼠矣!正月十五,冬日刚过,立春不久,此时老鼠开始活动,但行动迟缓,正是除鼠的好时机。然而古人迷信,认为老鼠是五谷神,不敢轻易得罪,就在元宵节这天煮一锅肉粥,放在老鼠时常出没的地方,一边放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吃了肉粥后再祸害庄稼就不得好死。

  正月十五逐老鼠,这一习俗盛行于古代南方盛产桑蚕的广大地区。这项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具体做法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元宵节)。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当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有些地方还有元宵节照鼠耗的逐鼠风俗,于逐老鼠的目的一样。在湖南宁乡,元宵节晚上人们以香蘸茶油,点燃后插于屋内各个角落,使老鼠不敢出洞耗粮毁物;有的地方还边插香边念咒语,把客虫(老鼠)驱逐出屋。《荆楚岁时记》则云: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柳插门,随杨柳所指,仍以酒脯饮食乃至粥插箸而祭之。其用意亦是以之逐鼠护蚕。

  说起三国中的英雄人物,人们都不会忘记那位面如冠玉、目如朗星、名列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马超最骄人的战绩是在公元211年,起兵十万反对曹操,最后将曹操打得“割须弃袍”,狼狈逃跑。后来,马超被曹操以离间计打败后,辗转投奔刘备,但他的整个家族都被诛杀了。

  马超算是三国中数一数二的猛将,其祖先为汉之名将马援。演义里讲马超生得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坐下白马,手中长枪,狮盔兽带,金甲锦袍,其俊美仪表、英雄气概可称直追三国第一名将,人称“汉末双绝”的温侯吕布,归汉后在刘备帐下与关、张、赵、黄一起,位列于“五虎大将”之四,有着“锦马超”的美誉。马超出世,在三国中可谓早矣,十七岁即随父马腾,参加了征讨李、郭乱党的战争,在阵前刺王方擒李蒙,一战而名扬天下,成为前三国中有名的少年英雄,从而奏响虎将扬威的序曲。

  真正使马超猛将风威显露得淋漓尽至的则是其为父雪恨、挂孝出征的”渭桥六战“,其时,其父马腾为曹操赚入京城,不屈而死。马超为报杀父之仇,起西凉大军二十万杀奔中原,首战逐钟繇走马取长安,再战败曹洪徐晃直下潼关,直杀得曹军丧胆。特别是渭桥之战,可称惊天地而泣鬼神!西凉猛将扬威于阵前,尽败曹营名将:于禁上阵即败,张合不敌而走,李通做枪下亡魂,与虎痴许楮大战,单枪匹马追得曹操弃袍割须,可称“英风天下射,威猛谁与争”?

  然而,如此英雄的马超,归蜀后其所作所为却只有极少的描写,与前三国中的马超相比,可称天壤之别,其事其人少得可怜!本来君臣相逢,应是龙虎风云,恰遇际会,是甚么原因使本该大展风威的马超变得如此寂寞无闻?我想,该是出于以下的原因——马超归降,已是刘备图蜀即将完成,魏蜀吴三国鼎足之势就要形成之时。此刻,孔明、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荆州英杰与法正、颜严、李严、吴懿、雷同等川中豪士风云际会齐聚于一堂,刘备的复汉事业达到了其一生最辉煌的境界,其势恰似日之中天。

  而此刻的马超、马岱兄弟则是迭逢潼关、冀城大败,西凉猛将落得飘零无所,只得暂时寄身于汉中张鲁帐下。刘备进军成都,马超兄弟奉命进川助刘璋以拒荆州之兵。锦马超勇虽勇矣,然而面对诸葛亮、法正之智,面对张飞、赵云、黄忠、魏延之勇,欲败荆州之兵谈何容易?加之杨松杨柏兄弟掣肘于后,累加刁难,止落得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故,李恢的一席话就使马超归于刘备帐下,所谓:“今见主公,如拨云而见青天也”。

  马超兄弟归降刘备后,为前锋兵临锦官城下,迫使刘璋开城而降。此后,在取汉中、定东川的过程中,刘备帐下众猛将意气风发,奇功迭立:猛张飞智取瓦口关,老黄忠威震定军山,赵子龙汉水寡胜众等等,而马超做为孔明的一支偏师奇兵在取战阳平一战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此,刘备位进汉中王之时,马超才得与关羽、张飞、赵云、黄忠一起,名列“五虎大将”。

  然而,此后的马超在三国中出场则大大减少,几读“三国演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四:

  其一,马超被封为“五虎大将”后不久,蜀国就面临了第一次巨变,即关、张陨命引起的刘备雪弟恨大举伐吴。然而,此刻蜀国的强敌是仍然是北面的曹魏,所以,诸葛亮特意派马超与大将魏延一起,共守战略要地汉中。由于故事到此,重笔落于伐吴,故使读者不易看到马超的作为。

  其二,刘备死后,曹丕听从司马懿之计,五路伐蜀。此时,蜀国面临空前的危机。幸有孔明妙计,安居平五路,而退掉羌王柯比能十万西羌兵的,正是世居西凉素来被其敬为“飞将军”的马超。特别是在后来的平定南方的征战中,马超更是担负了守卫汉中、兼镇西羌的重任,只是这些都不在演义的中心线索里罢了。

  其三,马超归蜀后,虽因其武勇、声望、家世等列为“五虎大将”,但其对刘备事业的贡献远不如关羽、张飞、赵云和黄忠。关羽、张飞为刘备数十年患难与共的桃园兄弟,其亲密程度无人可比;赵云于刘备穷困潦落之时忠心相随,且有两番护幼主的大功;黄忠自长沙归于刘备帐下之后,取东西两川屡立奇勋,而这一切都是马超所不具备的。因此,重任都有关羽、张飞、魏延担上,他用武之地不多。

  其四,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马超在经历了潼关、冀城大败的教训之后,想必是深有心得,在刘备帐下深知自身地位、贡献与关、张、赵、黄无法相比,加之其为人恃武自傲而又忧谗畏讥,所以,当川中名士彭恙因对刘备不满,来说反马超之时,马超立即将其言论上报刘备以求解脱嫌疑,由此可见其小心而自保的心理。

  等到初次北伐,马超这位三国名将已经是盍然而逝于沔阳,享年只有47岁。所以,马超的一生的命运,在我看来颇具悲剧色彩,因此,每当想起锦马超,内心常有惋惜不平之气……


Copyright © 2016-2025 www.huluw.com 葫芦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