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第欧根尼ldquo;裸体rdquo;当面指责亚历山大

奇闻怪事 2023-03-29 11:25www.huluw.com奇闻怪事

司马迁非常同情“落魄英雄”项羽,便在《史记》里给他争位置。当年,秦始皇威风凛凛地巡幸江浙,项羽远远地望见了,居然轻蔑地说:“彼可取而代之。”有那么大的野心,就有那么大的口气。帝王将相本无种,君临天下的“美差”,你能做,我也能做!项羽大旗一挑,立刻应者云集。公元前三世纪后半叶,他就是纵横中原的沙场统帅。可惜,苍天不佑。他敌不过更有力量、更有心计的对手,最终败下阵来。乌江边,悲风萦绕,至今仍回荡着这条汉子“不肯过江东”的哀叹。

做梦都想当皇帝,是一种活法。誓死都瞧不起皇帝,也是一种人生。古希腊有位牛气十足的学问家,他就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再传弟子”——第欧根尼。此人比项羽、刘邦、秦始皇,早出生了大约百十年,他奉行“犬儒派”单纯、简陋的生存哲学。他才不在乎什么功名富贵,时常口无遮拦地表示:“人被打上了将帅与帝王的印戳,事物被打上了荣誉、智慧、幸福与财富的印戳;一切全都是破铜烂铁打上了假印戳罢了。”他天天跑到海滨沙滩上,光着屁股,坐进一只大木桶里,得意洋洋地晒太阳。正当他旁若无人地享受海滨风、日光浴时,一个非常尴尬的场面出现了:另一位更“牛”的大人物忽然出现在面前,那就是征服了欧亚各地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

这位帝王青年有为。18岁,就被父亲拉上刀光剑影的战场。20岁,便继承了王位,君临天下。此后13年时间,他依靠自己的文治武功,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洲、亚的庞大帝国。很多西方人都崇拜亚历山大大帝,有志气的人,则拿他短暂的生命当标杆。如果到了33岁还没有出人头地,就会急得掉眼泪。很有点儿“人过而立,事事无成”的悲凉感。尽管如此,亚历山大大帝还是热爱文化,早在童年时代,父亲腓力二世就为他聘请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作他的家庭教师。亚里士多德对这位出身显赫的高足,给予了完整的口才和文学训练,并且激发他对科学、医学和哲学的兴趣。文化造诣深厚的青年帝王,自然对雅典的文化名人高看一眼。就在这个阳光明媚、海风轻柔的时候,他走进了木桶里、赤身裸体的第欧根尼。

亚历山大很有教养,根本就没有睥睨四海的狂傲表情。他当然知道木桶里的“裸体”是谁,便非常礼貌地一躬身,先作了一番自我介绍。见木桶里的学者爱答不理的,他又和善地补充了一句:“请问,我能为您做点儿什么呢?”做梦也想不到,第欧根尼对这位大名鼎鼎的国王陛下居然毫不在乎,他照样大模大样地躺在木桶里,眼皮儿都没撩。末了,竟很不耐烦地指责亚历山大说:“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很显然,哲学家的追求是阳光、沙滩、海风……至于面前这个年轻人所缔造的一切,比如,横扫亚欧的赫赫战功、亿万人顶礼膜拜,对第欧根尼先生来说,不过是个屁!有健康的思想、充沛的智慧,世界就在手中——足够了!

帝王的权杖、名士的阳光,各人有各人的宝贝。天地间,造化万千,百人百性,任何时代都有“醉心名利客”,同时也有“吃狗肉,傲公卿”的“另类”。很难说,究竟哪种生活是对,哪种人生是错。“出世”和“入世”,各有各的取舍,各有各的滋味。但是,有一点不能忽视:包括人类在内,天地万物,都应该尽其才、展其能、终其用。怎么活,是第二步;首先要弄懂——为什么活。惟其如此,“我这几十年”,才可能有一点价值、几分意义,才不辜负天地之间“这个人”。

迷信,是指人对事物痴迷信任的状态,人一旦迷信,就会丧失理智,做出种种乖张可笑的举动。在历史上,清末是特别迷信的时代,不仅民间各种奇谈盛行,连统治者也 “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比如以务实著名的雍正皇帝,便“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死于圆明园”,清代皇帝生辰八字不对外公布,以防“厌胜之术”,还会找一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儿童在雍和宫出家,作为“替僧”。此外,皇家建筑颇重风水,梁上往往收有经文,以镇压邪魔。但效果有限,比如天坛,传说能防火,但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即发生火灾,斋宫、寝宫被焚,光绪十五年(1889年)8月24日,祈年殿再遭雷击焚毁,今天我们看到的祈年殿是光绪时重建的。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迷信,大臣更夸张。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扶乩术盛行,清军主将杨芳、奕山、奕经、文蔚等溺于迷信,视军事如儿戏。为对付洋枪洋炮,杨芳竟想出“以邪制邪”的战术,收集大量粪尿,并筑星坛,结果贻误战机,损失惨重。

最可笑的是奕经,到西湖关帝庙求签,签文有“虎头人”语,以为虎年虎月虎日虎时出兵能获全胜。于是决定在1842年3月10日4时进攻。时浙江冬雪,不便作战,加上奕经兴师动众选择吉日,导致信息外泄,英军知道后,设伏消灭清军五六百人。为使“虎头人”说应验,奕经还让士兵戴上虎皮帽,英人宾汉在《英军在华作战记》中颇感奇怪地记载道:“他们的帽子具有一种特别不普通的样子,是用老虎面部的皮制的,附有老虎尾巴垂在他们背后。”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两广总督叶名琛自信有法术护体,竟使出了“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绝招,结果被英军掳走,客死于加尔各答。

这种迷信思维甚至左右了后来清廷的建军思路,比如成立“虎神营”,装备了先进火器,取意为以虎驱羊(洋),以神克鬼,专门对付“洋鬼子”,虽然讨了口彩,可实战效果却不佳。

八旗是马上得天下,历代皇帝颇讲求务实,1786年,“叫魂”迷信突然在南方爆发,乾隆皇帝高度重视,不断发出谕旨指挥全国搜捕,其目的虽是为了稳定皇权,且造成了许多冤狱,但其中也不乏强调理性精神的含义。可为何到了清末,迷信氛围竟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也许,唐代刘禹锡在《天论》中的说法值得深思:“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意思是,政治不清明,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就会迷信,而化解迷信的钥匙,其实就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

Copyright © 2016-2025 www.huluw.com 葫芦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