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一颗荔枝引发的争议:只因李隆基爱杨贵妃

奇闻怪事 2023-03-29 11:26www.huluw.com奇闻怪事

每到吃荔枝的时节,就会想起两个人,一个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杨贵妃,另一个就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东坡了。在很早以前交通不发达的时候,就因为这两个人,在没有吃到荔枝以前,就对荔枝产生了种种美好想象。不过苏东坡无非是荔枝的正面宣传,而杨贵妃则是反面宣传多一些。

有一首批判杨贵妃与荔枝的诗,恰恰也是苏东坡写的,叫做《荔枝叹》,描述的就是当时杨贵妃吃荔枝的情景,诗道:“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关于这个“惊尘溅血”,苏东坡是宋朝人,自然也是没有亲眼见过,这些应该也是到岭南之后听闻的传说,既然是传说,那么必定会有感情色彩在里面。到底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恐怕也无从考证了。

在古代不知道荔枝是如何保鲜的,不过估计应该是有一定保鲜方法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写: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有保鲜方法的情况下,应该是二日没有问题。最后经过大家指正,杨贵妃吃的荔枝应该是产自蜀地,也就是一千公里左右,三日左右可到。不过也还有坚持是产自岭南,不管产自那里吧,运荔枝这种事情,虽然苏民伤财,可皇帝家干的那件事情不是劳民伤财?

现在就讨论一个惊尘溅血的问题,骑马必定要走驿道,驿道为什么要有老百姓等着在那儿惊尘溅血呢?离远点不好么?而且有过第一次,必定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是要运荔枝的,应该没那么不长心眼,不躲着吧,驿道上反正穷苦老百姓应该也不是太多吧,是不是商人多一些?

所以,我觉得就有问题了,既然运荔枝也不是多么不艰难的事情,而且“惊尘溅血”又明显是臆断,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杨贵妃因为吃个荔枝落下了千古骂名呢?肯定有人会说那个时代民不聊生之类,但是再穷也不会穷皇家,我估计杨贵妃随便个什么花费,也不会比荔枝的差到那儿去,其他任何朝代的也是。

只是因为这个事情太风雅了?但是想吃个荔枝,也不错到那里去吧?还好她只是让人运过来,如果鼓动唐明皇和她一块下岭南呢?不是有传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的理由吗?还有隋炀帝……

飞刀出手有两种方式:直飞,就是握把出手,出手时到上靶刀尖在90度内旋转,发力一般分甩臂或抖腕二种,甩臂动作比较大,刀离手因距离不同,手腕和手臂会形成不同角度。抖腕动作小,以小臂和手腕形成寸劲,以食指的滑按刀背来控制出手,在距离上没有限制视个人能力能飞多远,网上视频有纪录的是国外的11米国内的8米。旋飞,就是握尖旋飞半圈或者几圈后刀尖插中目标。距离不远、半圈上靶的叫指控旋飞,距离远、旋转几圈上靶的叫自由旋飞,不论哪种手法都需要大量的训练,不是一夕一日之功。

说起飞刀,很多人就想到了,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古龙笔下的兵器谱根本不按兵器的工艺高低排名,而是看这样兵器在其使用者手中能发挥怎样的特性。举例来说,兵器谱上 上官金虹的「子母龙凤环」名列第二,比小李飞刀还高一位。这是因为使用者上官金虹将其练到了「手中无环,心中有环」的境界。“後来,上官金虹的环,已经是看不见的!正因为看不见,所以就无所不在,无处不至。它可能已到了你眼前,已到了你咽喉,已到了你灵魂中。直到你整个人都已被它摧毁,还是看不见它的存在!”再往后的第四位是嵩阳铁剑,五位是温侯银戟。第六未注明,第七用鞭子,第八用拐杖。

从工艺上来说,除了天机棒略显神秘以外,排在前面的几乎都是常规武器=重复一遍:古龙笔下的兵器谱看重的不是工艺,而是在特定使用者手下所能发挥的特性。那么小李飞刀的特性又是如何体现的?

按原文所述:小李飞刀,是大冶的铁匠花两个时辰打造的,长三寸七分,薄如蝉翼。——每花两个时辰就能打出一把,可以说,就工艺来讲这飞刀除了薄一些之外,并无独到之处。它之所以能在兵器谱上排名第三,完全是因为用刀的人是李寻欢。

对于李寻欢手中的飞刀,书上是这么描述的:李寻欢曾发飞刀七十六次,杀五十一人,伤二十五人。他的飞刀虽准,却从未误杀一个不该杀的人。100%命中,至于致命一击生效与否,则要看目标属性。小李飞刀能够做到这一点,仅仅是因为兵器锋利或者武功高强吗?古龙同样早已给出了回答:「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发出来的。刀未出手前,谁也想像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

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足以惊天动地的刀!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已经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了,象征着正义与力量的小李飞刀例无虚发!这样的效果,“靠工艺和设计来提高杀伤力”做不到,靠“现代科学结晶的飞刀“更做不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huluw.com 葫芦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