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杂谈八卦中华文化的瑰宝
《八卦探秘》
八卦,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符号体系,由阴爻“ - - ”和阳爻“ — ”以不同的组合规律构成。它们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每一个都由三个爻组成,亦被称为经卦或单卦。当这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便产生了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个爻组成,又被称为别卦或重卦。
虽然易经不是迷信,但我们在应用时也需要有个度。就如同最近引发的鸡蛋返生事件,被过度解读和夸大,已经脱离了实际,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易经体系的形成源远流长。上古时期,伏羲通过观察天文和地理,创立了先天八卦。到了中古时期,文王将先天八卦演化为后天八卦,并发展出六十四卦,最终形成了《周易》。春秋时期,孔子深入研究易经,反复研读,甚至韦编三绝,写下了“十翼”以辅助理解。
说到八卦,它与易经密不可分,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概念之一。八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传》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四象的代表,分别对应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而八卦则是自然界中八种现象的象征。
八卦的基本单位是“爻”,古人用两种符号代表阴阳,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三个阳爻或三个阴爻的组合变化形成了八卦。每一个卦都有其独特的符号,例如乾卦由三个阳爻组成,代表天、父和阳气旺盛;坤卦由三个阴爻组成,代表地、母和阴气浓郁。
值得一提的是,八卦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源于河图,相传为伏羲所创;后天八卦源于洛书,文王为其父。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坎离定东西;而后天八卦则以坎离定南北、震兑定东西。两者各有特色,体现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不同理解和观察。
后天八卦图的世界
八卦图中的方位与我们通常的认知有所不同,它是“上南下北”的布局。每一卦两两组合,便能形成新的卦象,共六十四种变化,即我们所熟知的“六十四卦”,由文王所创。在电影电视剧中,我们常看到两个八卦图反向旋转,神秘莫测,这就是八卦图的奇妙之处。
合并后的先后天八卦图
八卦的应用广泛而深奥。它不仅代表空间,也代表时间,甚至可以代表世间万物。
八卦与自然现象紧密相连。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在空间上,南方炎热,属火,离卦代表南方;北方寒冷,属水,坎卦代表北方。东方是太阳升起之地,有利于万物生长,震卦代表东方;西方则显得萧瑟荒凉,兑卦代表西方。东南方巽卦代表春天的风,有利于草木生长;东北方艮卦称“阳土”;西南方坤卦称“阴土”。
至于乾卦为何定位在西北方,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有人说乾属金,应和兑相邻,只能放在西北方。“乾”为天的含义和战乱有什么关系呢?还有人说,西歧位于朝歌的西北方,西伯侯将乾卦放在西北方,寓意与朝歌必有战事。
八卦也与时间相关。北方象征冬天,南方象征夏天,“一”代表生长,“- -”代表成熟,依序而行便成一年。月亮的盈亏交替、“一”代表月盈,“- -”代表月亏,依序则是月;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代表白天,“- -”代表黑夜,依序便是日。
在奇门遁甲中,有八门用来预测吉凶,依八卦方位而定。八卦还代表人伦。乾为父,坤为母,其他各卦则代表人伦中的其他角色。
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石头摆出的八阵图便是源于八卦的诸多变化。这种极致的运用体现了八卦的博大精深。后来的风水学也是在八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秦汉时期的《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等著作开始,奠定了风水学的基础理论。在唐宋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风水宗师如袁天罡、李淳风等。他们的名声远播四海。
易经中的典故与降龙十八掌
大名鼎鼎的降龙十八掌源自易经的第一卦。“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这些熟悉的词汇便是降龙十八掌的招式名称。北丐洪七公的独门绝学正是降龙十八掌。那剩下的几掌呢?亢龙有悔第一掌出自《易经·乾卦》的上九;飞龙在天第二掌出自《易经·乾卦》的九五;见龙在田第三掌出自《易经·乾卦》的九二;后面的招式如鸿渐于陆、利涉大川等也都有易经的影子。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包含了易经的智慧与精髓成为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传奇之一令人神往不已同时展现出金庸先生对易经的推崇与热爱。在古老的易经智慧中,隐藏着诸多震撼人心的奥秘。这些奥秘被巧妙地融入一系列独特的招式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接下来,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些源自易经的招式之精髓。
第八掌“震惊百里”,源自易经的震卦,象征雷霆万钧之势,一招之下,足以震撼四方,使敌望风而逃。
第九掌“或跃在渊”,取自易经的乾卦,意味着时而跃升,时而潜伏,灵活多变,让人捉摸不透。
至于“双龙取水”与“鱼跃于渊”两掌,虽来源不明,但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易经中的阴阳五行之道相得益彰。
第十二掌“时乘六龙”,则是源于易经的乾卦彖传,以六条神龙驾驭天时,寓意把握时机,乘风破浪。
第十三掌“密云不雨”,取自易经的小畜卦与小过卦,意味着形势紧张,危机四伏,需提高警惕。
第十四掌“损则有孚”,源于损卦,意味着有所付出,必有收获,诚信为本,方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第十五掌“龙战于野”,则形象地描绘了易经坤卦中的一场激战,展现出恢弘的气势。
第十六掌“履霜冰至”,同样源于坤卦,意味着风险悄然而至,需提前防范。
第十七掌“羝羊触藩”,取自大壮卦,警示人们在困境中容易受挫,需谨慎行事。
第十八掌“神龙摆尾”,则借鉴了易经履卦的智慧,以柔克刚,化险为夷。这些掌法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富含哲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招式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心血。从易经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的这些招式不仅富有哲理意味深远,也展示了武术之美的独特魅力。这些武术招式背后的易经文化蕴含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同样耐人寻味。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等成语都出自易经富含哲理告诉我们要不断自强努力、积累德行、团结合作等道理。此外还有许多成语如“刚柔相济”、“物以类聚”、“改过迁善”等都告诉我们关于生活、人生的智慧与哲理。这些成语和易经的智慧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部分。在《八卦》这一源于玄学《易经》的学问中我们得以窥见自然界中所有基本力量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些力量因素如同八卦中的六十四阵一般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