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乃是东汉时期魏伯阳所撰的炼丹理论巨著,简称《参同契》。此书的成书时间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被誉为现存中国炼丹史上的里程碑。
参,象征着三;同,意味着通;契,代表书契。《周易参同契》的核心观点是大易、黄老、炼丹炉火三者相通。魏伯阳巧妙地融合了汉易学、黄老道,阐述金丹的理论,使得《参同契》在道教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书中以华美的文笔和丰富的譬喻,描绘了炼丹的奥秘。它认为万物的生长变化源于阴阳的交融和精气的释放。若想追求长生不死,必须顺应阴阳的变迁,掌握乾坤六十四卦的运行规律,精心修炼,方可达成。《参同契》强调,金丹的效力远超过草木药,其性能永恒不衰,服用之,可得长生。
值得一提的是,《参同契》首次将《易》理与炼丹术紧密结合,对炼丹家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例如,书中详细记载了汞的挥发性、与硫的结合,铅丹被炭还原的过程,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变化的配方比例。尽管魏氏对物质化学特性的理解尚显原始,但作为最早的炼丹理论著作,其历史地位无可替代。
关于《参同契》的学说,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多数人认为它主要属于外丹学说,但也有学者认为它融合了内丹与外丹的说法。宋元时期,有人对《参同契》进行过内丹解释。
现存最早的《参同契》版本是明洪武十三年(1381)张本真刻俞契《周易参同契发挥》。明《正统道藏》所收注本众多,其中后蜀彭晓撰《周易参同契分章通其义》为最早。还有宋朱熹撰《周易参同契考异》等。《周易参同契》作为道教早期经典,对于理解古代炼丹术及道教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论述了道教炼丹的理论体系及其历史演变。全书以易象为根基,融合了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阐述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书中乾坤为鼎器,阴阳为堤防,水火为化机,五行为辅助,玄精为丹基,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炼丹系统。这一论述为道教最早的系统阐述炼丹的经籍,影响深远。
历代对这部经典的注解和研究也颇为丰富。后蜀彭晓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宋朱熹的《周易参同契考异》(化名空同道士邹欣),宋陈显微的《周易参同契解》,元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被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参考文献:
任继愈主编的《宗教大词典》第1076页、《中国道教史》第25-31页,详细阐述了道教的历史和各个方面。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123-145页、《中国道教》第二卷第128-130页,对道教的演变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牟钟鉴等的《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中编,对道教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胡孚琛主编的《中华道教大辞典》第353页、李养正的《道教概说》第51-57页,都为研究道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温馨提示:文章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鼓励知识的交流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