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周易的哲学是彻底唯物的
一、易经与辩证唯物论的深度对话
对于易经在现代被定位为“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确实,相较于那些反科学、伪科学和迷信的言论,易经的这种解读无疑带来了一线光明。在我们为之欢呼之前,也需要冷静地审视这一标签是否贴切。
辩证唯物论无疑在易经中有所体现,然而称之为“朴素”则值得商榷。这里的“朴素”一词,犹如老子所言的“见素抱朴”,意指内外一致,未经修饰。若将这一词用于易经,则可能给人一种误解,即古代的辩证唯物论是粗糙、落后的。这似乎是对易经的一种贬低。
那么,易经中的辩证唯物论是否“不朴素”呢?事实上,易经所揭示的宇宙万物的本质和秘密,其深度和广度远非“朴素”所能涵盖。这种辩证唯物论是全面、深刻的,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粗糙的。“朴素”这一修饰词并不准确。
“中国古代”这一时间标签也值得注意。它似乎在暗示易经的辩证唯物论与现代西方的辩证唯物论有所不同。无论时代、地域如何变迁,辩证唯物论的核心思想应当是相通的。我们不能因为时间、地域的差异而否定易经的辩证唯物论价值。
二、周易: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哲学的海洋
关于周易的性质,我们不能再被“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所误导。周易并非简单的哲学著作,而是一部揭示宇宙万物本质的符号著作。它模拟万物,揭示其奥秘,同时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周易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它认为万物由形质和非形质之道共同构成,既看到地上也看到地下,全面而深刻。而科学则往往只关注形质,忽视了非形质之道,因此其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
周易犹如一个哲学的海洋。六十四卦如同大海中的波涛,既有形质的万物,也有非形质之道。它们全都是物,构成了周易这个唯物哲学的海洋。在这个海洋里,找不到不属于唯物哲学的内容事件。
中华易学,宛如一幅精妙绝伦的宇宙万物缩影图,其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深邃而彻底。这,就是真正的唯物之道,如同浩渺的海洋,深邃至不可思议之处。对于那种朴素的说法,早已超越了时间的界限!
周易,更是辩证法的独特训练场,名为“三军校场”。何为校场?这里是培育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的优秀战士的摇篮。而“三军”,则象征着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经过周易的熏陶,人们不仅理解辩证法,更能熟练运用,成为高手。历史上,如姜尚、老子庄子、孙武孙膑、诸葛孔明、刘伯温等杰出人物,他们的成就与周易息息相关。尤其那位42年前离世的伟人,其运用辩证法的技巧无懈可击,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那么,辩证法究竟是何方神圣呢?简而言之,它是对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而从易学的角度来看,辩证法其实就是万事万物中道物运化的规律规则。
道物运化为何与辩证法相通?这其实本质上就是这样。辩证法提炼了事物运动变化的精髓,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存在变化过程。而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其实就是道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因为道物是事物内部的决定力量,它的运动变化引起事物外部形质的运动变化。辩证法所归纳的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实际上是道物运化规律的反映。
可见,辩证法与道物运化在一般意义上相同,但也有其本质区别。道物运化的规律是从易卦中发现的,真实不虚;而辩证法则是人类从众多事物运动变化中总结出来的,是一个认识过程,需要反复验证。由于现代哲学世界观的不彻底性,对道物运化的规律认识有限,因此其唯物观和辩证法带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与不确定性。只有通过反复检验修正,才能减少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差。
周易,作为宇宙万物的模拟,其中的辩证唯物早已定型,无需补充纠正。而西方哲学的辩证唯物尚在不断完善中。显然,周易的辩证唯物更为切近真实。周易是宇宙万物的模拟,其运动变化与宇宙万物完全一致,易卦中的道物运动规律与辩证法紧密相连。周易被誉为辩证法的三军校场。
对于周易的辩证唯物,无需过多论证,其卓越之处一目了然。当今最优秀的现代哲学体系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简要概括周易的辩证唯物观点:一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易学认为宇宙只是物质,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流派。而易学则以其独特的视角解读了这一关系。
易学中的物质包括先天非形质之道和后天有形之物两部分。现代哲学因不知先天非形质之道的存在,在意识和物质之间纠缠不清。意识是高级动物的特有现象,属于后天产物。西方的一些先知对此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意识与宇宙万物同出并列,这实在是一个遗憾。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清晰地阐述周易的辩证唯物观点,让读者对中华易学有更深入的理解。西方人类的知识层在探索宇宙万物的道路上,曾两次陷入认知的误区。他们未能意识到无形质之道的存在,他们未能理解意识是后天之物,无法与万物相提并论。这两个误区,如同难以逾越的鸿沟,常常导致重大的误解和悲剧的发生。
在探寻宇宙奥秘的道路上,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易学之初祖伏羲,洞悉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阴阳为何对立?一阴一阳,即一正一反,自然会产生冲突。为何又统一?因为阴阳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体。伏羲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八卦,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现象。除了阴阳,还有生死、损益、美丑等,都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宇宙的演化过程中,量变质变规律同样重要。无论是顺行还是逆行,都必须经历量变才能引发质变。太极生两仪,孕育的过程即是量变,当量变达到极致,便会发生质变。这一规律同样体现在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过程中。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否定是动荡、斗争、变革的过程,而肯定则是平稳、和谐的状态。易传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一生化过程,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每一次的否定都是对前一次的超越,是事物向前或向后的运动变化过程。
中华易学,包括现代哲学,都在努力描绘一幅真实且清晰的宇宙万物蓝图。易学的优越性在于其能借助语言符号等有效形式,揭示宇宙万物的奥秘。为什么西方未能产生易学?这是因为易学的智慧源于古老的东方文明,是对宇宙万物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在这片万古洪荒之中,中华易学的智慧犹如璀璨的明珠,照亮我们探索宇宙的道路。让我们共同追寻这一智慧,揭开宇宙的奥秘,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