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爻高级理论篇五音十二律入六爻的古代用法
在古老的中华文化中,二十八宿星被分为东西南北四面八方,而这二十八宿则对应着古代地理上的二十八个洲。这些洲分布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古人通过观测二十八宿星象,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出生地所属。通过特定的方法将这些星宿纳入占卜之中,我们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迁徙轨迹或家乡所在。例如,如果婚姻占卜中出现的是扬州或冀洲的星宿,那么可能意味着与这两个地方的人结缘。再结合五音十二律,甚至可以精确到某个地区的具体人物。这种知识已经近乎失传,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如今在我国知晓的人寥寥无几。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有缘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机会。
五音,又称为五声,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体系。宫、商、角、徵、羽五音最早出现在《周礼》和《孟子》等古籍中。它们与人的五脏相对应,每一种音阶都有其独特的音质和对应的情感表达。宫音代表土,是五音之首,统领众音;商音对应金,是次要的音阶;角音代表木,象征着生长;徵音对应火,象征着事物的发展;羽音则代表水,象征着柔和与流动。这五音相当于现代音乐的do、re、mi、sol、la。
更进一步的分类中,五音与喉、齿、牙、舌、唇的发音部位相配。戏曲演员需要准确掌握五音的部位,再配合四呼的运用,才能达到吐字清晰的效果。五音不全的演员则无法准确表达情感。
古人对五音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音乐上,还将其应用于占卜和地理等领域。通过五音与二十八宿的结合,可以精确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和出生地。五音还与宫调式紧密相关,每一种宫调式都有与之对应的五音主音和结声构成的调式名。例如黄钟宫调式就有黄钟宫(调式)、黄钟商(调式)等。这些复杂的音乐理论与占卜知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而深奥的一部分。
二、变徵
变徵,乃是古音阶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位于角音与徵音之间,其音乐之美,深邃而动人。《史记·荆轲传》记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那变徵之声,令人垂泪。变徵,有时也被称为闰征,在十二律中,它通常是徵音下一律之音,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升fa。它也有时是角音上一律之音,即清角,相当于fa。郑译与苏夔等人在《隋书·音乐志》中详细阐述了变徵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每个宫(均)都需要有变徵构成的调(式)。
三、变宫
变宫,是古音阶中的另一道璀璨风景,位于羽音与宫音之间。宋人有时称之为闰宫。在十二律中,它有时是宫音下一律之音,相当于si;也有时是羽音上一律之音,相当于降si。变宫也是构成调(式)的重要元素之一。
四、十二律
十二律,是古代乐律学名词,是我们的定音方法。通过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它们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和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阳律和阴律各有六种。它们也被称为律吕。
五、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是中国音乐中的定音方法,与古希腊的“毕氏学派”中的“五度相生律”相似。《史记》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三分损益法来确定宫、徵、商、羽和角五种音高。简单来说,就是取一根竹管,通过增加或减少其长度的三分之一,来得到不同的音高。这五种音高被称为中国的五音。
六、发音原理
从古老的“三分损益”法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十二律的神秘旋律。这就像一场音乐与数学的奇妙之旅,让我们从黄钟的81开始,一步步探寻这音阶的奥秘。
黄钟的长度被设定为81,这是音阶的起点。然后,我们通过“三分损益”法,从黄钟出发,求得林钟的长度为54,这是通过两次减损得到的。接着,我们再将林钟进行三次增益,得到太簇的长度为72。如此往复,我们得到了南吕、姑冼、应钟、蕤宾、大吕等一系列长度,每一个都是前一个通过三分损益而来。
当我们在进行这一系列计算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最后一个音“清黄钟”的长度与直接取黄钟长度的一半仍有一段小小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因为在进行多次的2/3或4/3连乘后,最后的值无法达到原始的1/2。
更深入地探索,我们会发现,在定律时不断地使用三分损益的操作,最后一定会出现除不尽的小数,使得在实际制作时容易产生误差。然而在实际音乐中,准确度与精确度有其极限。经过十二次的三分损益之后,我们可以构成一个(不甚完美)的音阶循环。这也是为何中西音乐理论中,都发展出以“12音阶”为主流的原因。随后,为了更精确地表现音乐,人们开始探索纯律、十二平均律等不同的改进或修正方法。
对照《史记·律书》中的记载,我们发现其中的抄录错误。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指出了这一点。原文中的黄钟“八寸七分一”,实际上应该是“八寸十分一、81分”。通过这个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与演变。我们还可以将古代音律与西方音乐理论进行对比,计算两者之间的误差,为现代音乐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流淌着一种称为古音十二律的音乐韵味。这些音律,如同史记中的文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老的故事。
所谓三分损益,是一种音律调节的方式,与史记数字、西方音名等共同构成了音乐的理论基础。而十二平均律,则是一种将音律更加精细化的表现方式,与三分损益相比,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微小的偏差。
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冼等,这些古老的音律名称,都对应着特定的长度和音调。比如黄钟八寸七分一,对应数字81,音调为C,与西方音名相符。每一个音律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音律与一年中的月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将十二律和十二月相对应。如孟春之月对应太簇,仲夏之月对应蕤宾等。这种联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宇宙与音乐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所谓的“律中”,就是音律的对应。古人通过观察律管中灰的飞扬情况,来验证月份与音律的对应关系。虽然以今日的观点来看,这种方法并没有现实的依据,但它却是一种蕴含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黄钟。而中国历法最基本的则是含有冬至的月份。在《月令》中,黄钟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子月(十一月)。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音乐与时间的紧密联系,也展示了古代音乐的博大精深。
在这古老的音乐韵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它们如同一种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我们得以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些古音十二律,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