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易经知识浅谈孔子与周易
《周易》的内涵深远,其历史背景丰富,不仅仅被看作是周朝的周易易经,即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的易经。孔子及其弟子在这部作品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他们作为伟大的整理者和阐释者,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述。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表示如果能早些接触到《周易》,便能避免重大错误,这既体现了他对《周易》的高度评价,也显示了他对这部经典的热爱。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也提到了孔子对《周易》的痴迷,他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出行,都随身携带这部经典。
孔子对《周易》的研究深入,他在《系辞上传》中提到,君子在平静时观察卦象,品味其中的言辞;在行动时则观察变化,借助占卜来预测未来。这种对《周易》的热爱和深入研究,在史书中也有记载,如“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描述孔子研读《周易》时,因为翻阅次数过多,导致用来串联竹简的皮绳多次断裂。
学界普遍认为,孔子及其弟子为《周易》所作的《十翼》是人们理解这部经典的金钥匙。他们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十翼》使人们能够读懂《周易》;二是他们完美解释了各卦、各爻的吉凶预示,将易经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占卜与哲学相统一;三是他们使晦涩的《周易》呈现出典雅、明丽、畅达的色彩,推动了其流传。
孔子虽然痴迷于《周易》,但他并不拘泥于其表面。他更多看到的是其中的原由和大道之理。比如“鼎折足”的卦象,子贡占之以为凶,但孔子却看到越人水居,行用舟而不用足,从而将其解为吉卦。这种独特的解易方式,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智慧和独到见解。他对《周易》的独特理解和深入阐述,使其成为群经之首、儒家经典。孔子对《周易》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深入理解了《周易》的精髓,并将其与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相结合,使这部经典至今仍为无数人废寝忘食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