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衬托性建筑的风水应用
什么是衬托性建筑?衬托性建筑就是指建筑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像牌坊,雕塑,石狮等,衬托性建筑是中国最为常用的一个艺术表现手法,堪称中华艺术之经典,那么在建筑风水中,这些衬托性建筑有什么作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还想要了解》》三合院风水布局讲究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例如华表、牌坊、照壁、铜狮等。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是从春秋时代就己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犁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
封建宗法礼制的设计明清故宫的设计思想是体现帝王权力,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用于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要比实际使用功能更为重要。为了显示整齐严肃的气氛,全部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在宫城中以前三殿为熏心,其中又以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为其主要建筑。
在总体布局上,前三殿占据了宫城巾最主要的空间,至于内廷及其他部分,显然是从属于外朝,布局比较紧凑。为了更加强调前朝的尊严,在太和殿前面布置了一系列的庭院和建筑。其中由大清门至天安门为一段,天安门至午门又为一段,午门以后,在弯曲的金水河的后面矗立着外朝正门太和门,太和殿就在其后。这一系列处理手法渲染外朝的重要地位,使人们在进入大殿前就已经感到了严肃的气氛。
太和殿周围,在明代是廊庑环绕的形式,殿的两侧也有斜廊,这种利用平矮而连续的回廊以衬托高大的主体建筑,造成相当开阔而又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是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