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一字错误以讹传讹:武王伐纣真有八百诸侯
武王伐纣,历来被看作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正所谓多道者多助,共同打响了消灭殷商的牧野之战。
《史记商本纪》载,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即位,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史记周本纪》又载,(武王)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
在司马迁笔下,武王伐纣,闻风而来了八百诸侯,后又诸侯咸会,乍一听好像场面很大,是一支大兵团,其实不然。
商朝版图,北到今辽宁,南到今湖北,西到今陕西,东到海滨,面积并不大。诸侯国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最低等的男爵封地至少方圆五十里,相当于现在一个中等面积的县,八百诸侯的封地方圆至少五千里,这是不现实的。
,早在季历时代,周已经向外扩张;文王时代,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史记齐太公世家》)。到了武王时代,天下诸侯已所剩不多,何来八百诸侯?
《尚书周书》中的《泰誓》载,不过是是西岐(西周)附近的几个诸侯国。《牧誓》交代的更明白,这些诸侯为西土之人,为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曰嗟!我有国頉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显然,八百诸侯不过是个虚词,有明确记载的只有八个。在古汉语中,百有伯音。
八伯诸侯跟随武王,后世以讹传讹,写成了八百。
牧野之战,武王派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史记周本纪》),在姜子牙的指挥下,成为灭商的主力军。庸、蜀、羌、髳、微、纑、彭、濮,八个诸侯皆为蛮夷戎狄,在灭商的牧野之战中不过是来打酱油的,最多是摇旗呐喊,给武王壮威。
这些诸侯国早已被季历、文王、武王征服,只能听命于西岐。武王伐纣,镐京空虚,如果这些未经教化的蛮夷戎狄趁机在背后捅刀子,周军岂不腹背受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