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学界谈中日开战之谬论
关于事变导火索,不少日本学者认为是中方打响了第一枪
日本史学界对七七事变的讨论,与中方意见差异较大、且具有代表性者,主要有两点
其一,关于事变的导火索,也就是所谓的放第一枪问题,在日本史学界广泛流传着中国责任说
关于中国责任说,最典型者,莫如千叶大学教授秦郁彦。其所著《日中战争史》(1961,河出书房新社)一书,曾以25000余字之篇幅讨论卢沟桥事件,其中又以13000余字讨论事件当天的枪声问题。概而言之,其基本观点是在卢沟桥打响第一枪的是国民党第29军的士兵。不过这一行动不见得是蓄意制造的,而是偶然发生的。理由是若是蓄谋,则打响第一枪后,必有中方的大举进攻随之而来,而事实上没有。故卢沟桥事件只是一个突发性的偶然事件。①
至于中共责任说,较典型者,可推独协大学教授中村粲。中村氏认为打响第一枪的是共产党系统的过激分子,据说是刘少奇或者说是刘少奇领导下的潜藏在中国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张克侠,即便卢沟桥事件是偶然发生的,并非延安的命令,,此后将事件扩大的无疑是共产党。②余者,如坚持南京大屠杀虚构论的田中正明也竭力鼓吹日支事变是由谁引起的呢?毋庸讳言,是由中国共产党挑起的。③
除此之外,关于第一枪问题,日本学界还流传有多种观点,如西北军冯玉祥系分子所为、蓝衣社所为、共产国际阴谋策动等等。简言之,在日本学界看来,此乃昭和史上留下最大的一个谜。
上述日本学者的观点,已受到包括台湾学者在内的诸多驳斥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历史学者刘凤翰,曾著有专文驳斥秦郁彦之观点。刘凤翰认为秦氏所采纳的史料,既称枪声带闪光及喇叭声,且一次连发十八颗子弹,则绝非29军士兵所为。因为当时二十九军装备陈旧,只有捷克式七九步枪及轻机关枪,无此新式机关枪及曳光弹装备,唯日军之六五轻机枪具有此种射击特点。④
至于中共责任说,刘凤翰认为中共确有党员如刘少奇(化名胡服)等人,不过他们可能有手枪,或许可能有步枪,但不可能有日式六五轻机关枪及曳光弹,故机会不大。 ⑤另一台湾历史学者吴相湘,也曾于1960年赴东京,会见据称拥有能够证实中共责任说史料的前日本驻北平武官今井武夫,吴氏的结论是今井出具的材料,丝毫不能证明所谓放第一枪是共产分子。⑥
事实上,秦郁彦曾很坦率地承认,他没有找到足够支撑中共责任说的依据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中国共产党阴谋说,是以1947年中共政治部编的《初级战士政治课本》的有关部分为证据的,但没有找到原文,缺乏可靠性。⑦
通过宛平城前往演习场的日本驻华部队关于事变引发中日全面战争,不少日本学者强调非当局之本意
其二,关于卢沟桥事件何以会导致中日全面战争,日本史学界往往侧重强调事件发展偏离了日本当局不扩大的本意,具有相当的偶然性
最典型者,莫如2010年由中日两国诸多历史学者完成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之《日方报告书》。其中对于七七事变,其表述将大量的笔墨花在了不明枪声上面,并高度强调日本内阁的不扩大方针
7月8日,近卫内阁临时阁议决定不扩大7月11日,阁议决定不扩大和现地解决的方针,允许陆军省部的要求,承认派遣三个师团,派兵声明断定此次事件无疑是支那方面有计划的武力抗日行动,但为了不扩大局面,不放弃和平交涉的愿望。 ⑧
所谓不扩大,意即谓日本政府当日并无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故而,在强调政府不扩大立场的,日本学界也困惑于当时国民政府的行为,因为在此之前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日本方面一用兵,中国肯定会妥协,而这次,蒋介石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以硬对硬的态度,所以日本学界也有人认为,蒋介石的强硬也是引起全面战争的一个因素。⑨
这种论调,无视了日本当日积极向华北增兵的事实
但上述论调似乎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7月9日,日本内阁制定了对中方要求极为严苛的不扩大方针;11日,二十九军方面,已接受了日方超出9日要求的更苛刻的和谈条件;但就在同日,日本内阁已决定向华北大规模增兵。
对此类行径,日本学界的惯常解释是军队的擅自独走绑架了政府。但若联系到甲午战争中,陆奥宗光曾谓我政府在外交上常欲居被动者之地位,然一旦有事,在军事上一切皆欲先发制人⑩,则不难理解,军部之武力主动先行,政府之外交被动跟上,乃是日本近代以来,对外侵略的惯常模式此种模式下,既可得实利,又可兼虚名独独归罪日本军人之擅独,则恰恰落入了陆奥宗光之圈套。
卢沟桥上的日军警戒士兵注释
①秦郁彦之《日中战争史》尚无中文译本。秦氏的基本观点,可参见《驻守卢沟桥营长明确而又重要的证言》,秦郁彦/撰,齐福霖/译,《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第2期。②中村粲《大东亚战争的起因》,收录于《大东亚战争的》,(日)历史研究委员会/编,新华出版社1997年(内部发行)。③田中正明《虚构的南京大屠杀》, 收录于《大东亚战争的》。④⑤刘凤翰《评秦郁彦教授〈卢沟桥事变与蒋中正先生的开战决意〉兼论非法射击问题》。⑥吴相湘《卢沟桥头第一枪》。⑦秦郁彦《驻守卢沟桥营长明确而又重要的证言》。所谓《初级战士政治课本》并不存在,唯绍兴战旗社抗战期间曾出版过《初级战士军事读本》。⑧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编《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书日方报告书》(内部版),2010,P260-261。转引自王希亮《表象与内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决策层侵华国策的趋同及深层剖析》。⑨王建朗《民国时期的外交与中国国家地位的变化》。⑩陆奥宗光《蹇蹇录》,商务印书馆1929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