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清盘裁决书流出
一、清盘之因及法院态度介绍
探悉债务重组之路,恒大却陷入持久拖延。香港法院文书透露,长达19个月的债务重组谈判中,恒大始终未能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多次无视法院的催促之声。债权人因长期的等待和不确定性而失去信心,最终推动了清盘程序的启动。
聚焦许家印的监管困境,法官明确指出,作为恒大实际控制人的许家印,因被立案调查并缺乏配合,成为恒大发行新债务工具或新股的监管障碍。脱离其控制被看作是对债权人利益的有利举措。
恒大被法院认定为“全面破产”,资产价值远远低于负债。截至2023年9月,中国恒大的账上仅余300万港元现金,曾经的核心资产,如香港的房地产,大部分已经被抵押。
二、资产处置与债权人的回收之途
在清算资产的范围内,我们关注到恒大物业和恒大汽车股份。许家印持有的59.78%股份尚未被抵押,可能成为清算的重点。而香港的房地产,包括中国恒大中心、元朗项目等,虽然估值约155亿港元,但已经全部被抵押。还有应收款1312亿元(主要为子公司欠款)和大湾区项目投资等,但回收难度较大。
对于债权人而言,回收预期并不乐观。境外无担保债权人的回收率仅在3.4%-9.72%之间,每100元债务仅能回收不足10元。境内的债权人,由于债务优先级更低,其回收前景更为黯淡。
三、清盘后续风云
清盘人安迈企业咨询(Alvarez & Marsal)已接手恒大的清算工作,这家企业曾主导雷曼兄弟的破产清理。他们将主导资产的处置和债务的分配。
子公司的连锁清盘也已经展开。景程有限公司(恒大境外发债主体)及天基控股(担保公司)已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和香港被清盘。恒大物业因134亿元资金被挪用起诉母公司虽然胜诉,但执行难度极大,需要通过清算程序进行追偿。
四、社会影响与纷争
恒大的清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境内项目多数停滞,烂尾楼业主陷入困境,他们的权益保障需要地方的介入,但裁决书并未明确相关安排。清盘可能引发房企境外融资的信任危机,加剧行业的流动性压力。
恒大的清盘标志着其债务危机的终结,但资产处置的复杂性和低回收率使债权人损失惨重。许家印的股份强制处置、子公司的连锁清盘以及社会问题的遗留,将成为后续关注的焦点。这一事件对整个社会和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深远且复杂,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