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中的茶叶轶闻:明清时期南京遍布茶社

奇闻怪事 2023-03-29 11:25www.huluw.com奇闻怪事

  《红楼梦》

  明清时南京人 雨水烹茶成时尚

  南京茶业的鼎盛时期是明清时代。明清时代,南京人以用泉水或雨水烹茶为时尚。尤其在梅雨日子,家家户户都用缸瓮收集雨水。文人雅士还相约至名胜之地品尝雨水所烹之茶,并吟诗写字作画,尽兴挥毫。此举被称为“雨集”,与今天的文人笔会相仿。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幼年曾在南京生活,在他笔下对于煮茶用水还有更多讲究。贾宝玉一行人在栊翠庵品茶时,“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儒林外史》

  明清时南京城 茶社多达千余处

  《儒林外史》中记载了明清时期南京的饮茶盛况,“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就是走路的人,也买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

  书中写到杜慎卿游雨花台时有一段饶具意趣的情节“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连底层百姓辛苦劳作后,也不忘吃上一杯茶,登山看夕阳,小小地享受一下。古人对生活乐趣的追求,今人是难以体会到了。


  抛开政治原因不谈,民国初期还是涌现出一大批历史、文学、艺术、建筑、军事等大家的!而且这些大家之中不乏对茶热衷的茶人。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就须有工夫,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嗜茶之胡适

  胡适生于茶商之家,一度曾嗜饮茶,任驻美大使时,曾多次要妻子寄茶叶到美国,他在信中对夫人江冬秀说“只要上等可吃的茶叶就好了,不必要顶贵的。”但胡适很忙,他大概没时间去品烹茶之水来自三峡哪一段。

  斟细呷茶之文化

  梁实秋也写有《喝茶》,他在《喝茶》开篇就为自己定位“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

  梁实秋《喝茶》记有亲历“《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娈童伺候煮茶、烧烟,经常饱吃工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不知是否故弄虚,谓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举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两下。”

  有人说,西方文化是咖啡文化,东方文化是茶文化。梁实秋在《麻将》中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麻将;梁实秋在《喝茶》中说,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茶。

  苦茶庵老人说茶道

  周作人既为“苦茶庵”老人,应该很讲究喝茶。但周作人也写有一篇《喝茶》,文章开篇提到徐志摩“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的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剎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鲁迅不喜徐志摩,周作人虽为徐志摩写过悼文,但他对徐志摩的“茶道”似也并不很热情。

  鲁迅在《喝茶》中说“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算是进步的,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鲁迅所说的收梢,可能还远。生命,思想,压抑,痛苦,该敏感的地方不敏感,不该敏感的地方,仍越来越发达。


Copyright © 2016-2025 www.huluw.com 葫芦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