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水浒:大哥大宋江终生不娶的真实原因是啥

奇闻怪事 2023-03-29 11:26www.huluw.com奇闻怪事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宋江作为108好汉中的大哥大,一直以昂扬正气、大义凛然的形象示人。在书中的描写里,宋江不管是对兄弟还是陌生人都十分讲义气,为人慷慨豪迈,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堂堂正正的君子为什么终身未婚呢?

众所周知,宋江有一个老相好叫阎婆惜,这女子生的貌美,但是命数不好,从小便随着父母流浪,直至流落到郓城。在郓城时,阎婆惜的父亲去世,便是宋江同情心大发帮阎婆惜出钱葬父的,这阎婆惜为了答谢宋江,便在宋江的百般推辞之下成为了宋江的妾。可这二人在一起之后,生活似乎不太幸福,反而阎婆惜与白面小生张文远私通,之后又得知了宋江勾结梁山的证据,才愤怒的将阎婆惜杀死。之后便跑到梁山聚义了。我们先来说一下阎婆惜的身份,阎婆惜其实就是一个卖唱的歌女,在当时那个腐败黑暗的社会,一个十来岁的弱女子随着父亲出门卖唱,当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当时的社会里,一个个长得好看点儿的女子都想找个有财有势的男人做靠山。自然阎婆惜也是不例外,阎婆惜天生貌美,再加上有一点儿的知识水平(这一点从阎婆惜读懂宋江私通梁山书信便可以印证),找个靠山实则不难。

这样就说的过去了,阎婆惜在卖唱的时候就只是一个随时等待出卖的商品,而恰巧被宋江撞上了,所以二人才轻易的在一起了,阎婆惜图钱财,而宋江也给了她大量的财物。接着我们再来说一说,宋江与阎婆惜之后的夫妻生活,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初时宋江夜夜与婆惜一处歇卧,向后渐渐来得慢了。却是为何?原来宋江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这阎婆惜水也似后生,况兼十八九岁,正在妙龄之际,因此宋江不中那婆娘意。”

说起宋江大哥的爱使棍棒,但是功夫也是一般啊,怎么就会影响了夫妻生活呢?看人家林教头的武艺不算是稀松平常了吧?他对枪棒的喜爱总不比宋大哥差吧?他不是照样娶了个如花似玉的媳妇,不是照样恩爱有加吗?为什么就只是宋大哥喜欢枪棒以致忘却女色了呢?未免有些牵强吧!

再有书中写道:“不把盏便怎地?终不成飞剑来取了我头!”婆惜也不曾睡着,听得宋江骂时,扭过身来回道:“你不羞这脸。”本来宋江是阎家的衣食父母,阎婆惜怎会有胆量如此对待自己的金主呢?最大的可能就是宋江满足不了阎婆惜,有把柄握在阎婆惜手里。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大龄青年的宋江财大势大,但是始终不结婚生子,娶不到自己满意的老婆,这又是为什么呢?而且在书中始终不提宋江子嗣的事情,恐怕应该就是宋江个人有问题了。

最后再来说宋江杀死阎婆惜也有许多疑问,一向谨慎小心的宋江怎么会粗心的就将自己私通的证据落入别人的手中呢?

这样看来,不是宋大哥不爱女色,也不是阎婆惜喜爱后生,水性杨花。也许是宋大哥做起事情来实在力不从心,因此才会招致阎婆惜的如此不满和非议呀。宋大哥也是个名人,当知道阎婆惜与张文远私通的丢人事后,羞怒交加。兼之阎婆惜不知死活,百般羞辱,触到宋大哥痛处,揭了他的疮疤。一时兴起,遂杀死阎婆惜。

于是在江湖上便说是受了晁盖书信事发而不得已罢了,这样,大哥面子也可以保全,真是英明啊!

公平地说,后周太祖当年的戏演的似嫌太过,又爬墙又上房的,场面很不好看。而宋太祖的“陈桥方案”虽然不能算原创,但绝对是升级成功的版本,与前辈的作品相比,各方面都已经趋于完美。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三,帝国最高军事统帅赵匡胤率领大军从首都大梁(即开封)出发,向北挺进。行军四十里后,到达陈桥,这是北上途中的第一个大兵站。我们已经知道,这里很快将发生一场兵变,后周帝国很快就要变成宋帝国。

在宋人编纂的所有档案文献中,这场兵变是突如其来的,绝没有任何事前的准备。不过后世的人对这种说法很不赞成,千年以来一直在质疑,以致成为了一桩悬案。按照基本一致的看法,陈桥兵变无疑是有预谋的,每一步都做了周密的安排。当然,了解整个计划的人一定屈指可数,开往陈桥的士兵们没人知道这回事,他们只以为是要赶往边境地区与入侵的外敌作战。

说到大军出征,这是一种很壮观的场面,并不像随口说说这么简单。从史料中无法确切地知道赵匡胤究竟调动了多少部队参加陈桥兵变(史官似乎有故意隐瞒之嫌),但此次出兵的借口既然是抵御强敌入侵,必属大规模军事行动。

另外,还有记载说:当契丹与北汉合兵犯境的消息到京,主政的符太后(时年不过二十几岁)和顾命大臣宰相范质在朝堂上求助于赵匡胤时,他是以兵少将寡为由推脱了一番的。直到获得了可以调动全国兵马的最高军事授权后,他才同意领兵北上。由此也可推断,开往陈桥的部队必不会少,少了破绽太明显。后周帝国的兵甲之盛居五代之首,尤其到了世宗柴荣在位后期(也就是赵匡胤逐步掌握兵权这一阶段)。此时世宗虽已病故,继位的小皇帝柴宗训只有七岁,无法御驾亲征,但由国家最高军事统帅领兵,声势也不会差很多,出动数万大军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真的是数万大军,行军四十里就意味着:当最前头的人马到达陈桥时,最后面的可能刚从开封出发。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假定行进的队列中每个扛着长矛或狼牙棒的士兵前后共需占两米空间(太近了很容易互相伤到),那么一公里(也即二里)内可以容纳五百人的纵队,倘若是五队并行(即五人为一横列),则五万士兵刚好排出四十里。这还只是为了计算的简单,实际上,大军行进时有严格而复杂的队列,且是各兵种混合编队,排列最紧密的步兵也只有在“道平川阔”的条件下,才会采取“五队并行”,那时候的国家公路(官道)差不多也就那么宽。再者,按照当时基本的兵制,一支两万人的部队中只有“万四千”是作战人员,其他六千人都是负责后勤补给的,要押运大量的粮草、装备和辎重。所以,即使比较保守地认为赵匡胤只调动了一两个军的兵力(按常编一个军约12500人),场面也是非常浩大和繁杂的。“人上一万,无边无沿;人上十万,彻地连天”,评书里常用到的这句话应该是不很夸张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huluw.com 葫芦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