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如“鹬、蚌、喙”等,深入理解成语如“互不相让”“两败俱伤”的涵义。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并准确分角色表演鹬蚌之间的对话,深刻体会寓言的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字形推测、上下文联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理解词语如“涟漪”“懊悔”等。运用“提问—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深入剖析寓言的拟人手法及其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会“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深刻反思合作与退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分角色朗读与表演,深入理解鹬蚌争执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寓言中拟人化表达的逻辑矛盾,如“鹬蚌能否说话”,并感悟其寓意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分钟)
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场,讲述《战国策》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背景,展示鹬、蚌的实物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指导书写难点。通过字形分析、上下文联系等方式,理解词语如“涟漪”“心旷神怡”“互不相让”“两败俱伤”等。
(三)精读(20分钟)
1. 分角色朗读鹬、蚌的对话,关注对话中的威胁性语言,体会“争”的激烈。讨论“鹬的嘴被夹住,蚌的壳被啄住,它们如何能说话?”引导学生理解寓言中的拟人手法。
2. 小组讨论鹬蚌相争的结果说明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例子理解“退让合作”的重要性。辨析盲目坚持与理性退让的区别。
(四)拓展迁移(15分钟)
1. 情境表演:学生分组改编剧本,加入渔夫角色,生动演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全过程。
2. 创意续写:鼓励学生想象并续写故事,如果鹬蚌最终和解,故事会怎样发展。
(五)总结作业(5分钟)
1. 梳理寓言结构(起因—争执—结果),强调“抓住关键对话理解寓意”的方法。
2. 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为背诵课文,复述故事;拓展作业为收集类似寓言,比较寓意的异同。
四、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起因:鹬啄蚌肉
经过:互不相让(语言威胁)
结果:渔翁得利
寓意:争斗两败俱伤,合作方能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