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小吃:岐山擀面皮的由来
擀面皮——一道陕特美食的传世之旅
擀面皮,这道源自唐代冷淘面的美味,是关中西府小吃的骄傲,也是西北最具民族特色的食品之一。它如同一条时间的长河,流淌着陕西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韵味。
这道名不见经传的小吃,其实背后隐藏着一段非凡的故事。它并非普通的面食,而是由陕西地区特有的汉族名小吃演变而来,尤以宝鸡地区的西府擀面皮最为人们所熟知。宝鸡岐山的擀面皮更是于2011年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名扬四海。
岐山的擀面皮制作技艺独特,与众不同。别的地方的面皮是把面调成糊状蒸制,而岐山的擀面皮则是先擀后蒸。经过精湛的工艺,面皮被擀得薄如纸,再经过蒸煮,切成凉皮般的条状。口感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是四季皆宜的美食。
据说,这道美食还有一段与清朝皇上有关的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岐山人王同江从北京皇宫带回故乡,传授技艺,岐山面皮也因此得名“御京粉”。在陕西一带的民间百姓生活中,岐山擀面皮是最正宗的代表性美食。
制作擀面皮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制作油泼辣子。这是擀面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年的干红辣椒被精心挑选,放入锅中翻炒至鲜红发亮,然后碾成辣椒面。再加入盐、五香粉等调料,用菜籽油泼制而成。其中,激香的过程更是关键,用岐山的粮食醋激发出辣子的香气。最后加入白糖润色,使油泼辣子颜色红润厚重,辣子油粘稠。
调好的油泼辣子与擀面皮相得益彰,使面皮颜色诱人,口感更加丰富。每一口擀面皮都充满了浓郁的辣香和酸香,让人回味无穷。
擀面皮是一道充满故事和传统文化的小吃。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每一次品尝擀面皮,都是在感受陕西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体验一段独特的传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