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建筑建筑风格是怎样的 建筑有什么特点?

奇闻怪事 2023-03-29 11:25www.huluw.com奇闻怪事

  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印度就出现了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这两座宏伟的大都市。特别是摩亨佐·达罗城,从现存遗址来看,显然曾经经过严格的规划:全城分成上城和下城两个部分,上城住祭司、贵族,下城住平民;城市的街道很宽阔,拥有很完整的下水道;城里有各种建筑,包括宫殿、公共浴场、祭祀厅、住宅、粮仓等等,功很明确。在那么早的时间就拥有如此成熟的城市,实在令人惊叹。

  印度是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发源地,又曾经受到伊斯兰教的重大影响,因此宗教建筑在古代印度始终是主流。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的种类主要有窣(音“苏”)堵波、石窟和塔。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孔雀王朝基本统一了印度全境。孔雀王朝的国力很强大,君主崇信佛教,特别是著名的阿育王,对于修建佛教建筑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其在位期间在印度广阔的疆域里修建大量的窣堵波、石窟和塔。

  窣堵波是一种半圆形的建筑,样子像坟墓,又像倒扣着的饭钵,所以这种造型也叫“覆钵”。窣堵波主要用来掩埋佛祖释迦摩尼或其他圣徒的“舍利”。据说其外形有象征天穹的寓意,显得非常庄严肃穆。桑吉窣堵波是印度最大的一座窣堵波。

  相传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共建有8.4万座佛塔,其中8座建在桑吉,现存3座,最著名的是桑吉佛塔一号遗址(又称桑吉大塔),具有浓厚的佛教传统气息。建于公元前250年,后来又经过多次扩建。其庞大的半圆体用砖砌筑,外面有一层红色的砂石,直径32米,高12.8米,坐落在4.3米高的台基上。圆顶上建了一个方形的亭子,最上部是一根竿子,顶着三个华盖伞似的圆盘,这圆盘被称为“相轮”,象征着极乐世界。窣堵波的周围有一圈石头栏杆,还建了四座10米高的石门,每座门上有三道横梁,模仿木结构的式样,梁上和柱子上都布满了关于佛祖故事和动植物的雕刻。

  古印度人相信大地的深处与神灵具有某种神秘的联系,所以热衷于在坚硬的山岩峭壁上开凿各种洞穴,以供僧人修行或信徒进行宗教仪式之用,这就是石窟。石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居住用的僧房(毗pi窟),另一种是祭祀聚会用的圣殿(支提窟)。

  石窟一般在门口做一个火焰形的门洞,主要空间藏在山岩里,光线很灰暗。印度一共有1200多个石窟,最大的一座卡尔利石窟属于支提窟,高13.7米,深达37.8米,里面有很整齐的两排八边形柱子和拱形的屋顶,显得非常宽敞。洞穴入口处有一道石头门廊,门廊的上方开有马蹄形的窗口用来通风。在它的尽端,设置了一个小窣堵波作为膜拜的对象。

  印度另一处著名的石窟是西部地区的阿旃(音“沾”)陀石窟群。这批石窟一共有30个,开凿在悬崖上,其中有5个是宗教仪式使用的支提窟,其余都是僧房。其中的僧房有模仿木结构建筑的痕迹,三面石壁,室内常常有一个小水池。

  某些地方的窣堵波造型逐渐发生变化,下面的台基越来越高,形成高大的塔身,而半圆形的覆钵却缩小成为顶上的一支刹,这样就出现了新的建筑类型——佛塔。印度的佛塔通身由石头砌筑的,没有一层一层的檐,造型与宝塔很不一样。印度最著名的塔是佛陀迦耶的大菩提寺塔。

  殿之中,这宫殿里的人虽然名字不同,长相不同,穿着不同,可有一样他们是相同的—“国籍”,即他们都是人,都是炎黄子孙。

  这里趣谈网小编想问大家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紫禁城里除了人外能住外国人吗?

  当然不行了!古时候,外国人经常来,比如乾隆年间的英使臣马格尔尼,当时他带了很多珍贵的礼物过来(不过,乾隆当时压根没看上眼),那皇帝也没在紫禁城里给他开间房住,反而还让他住到了城外。所以,紫禁城的规矩是很严的,非我族类,岂能和我同住一屋檐下!

  不过,这“规矩”终究是死的,人是“活”的啊,外国人不得居住紫禁城这条铁令在清朝末期时就被打破了,有一位外国人就曾住到了紫禁城中。他是谁呢?

  末代皇帝溥仪的“洋老师”—庄士敦!

  庄士敦是英国人,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找工作时,他凭借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当时被誉为“最金饭碗”的英国殖民部。同年,他就被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派往香港,由于他汉语说得不错,不久就成为了英国驻香港殖民机构的正式官员。1904年,庄士敦又被殖民部派往威海卫,当上了英国驻该地区公署的行政长官。在威海卫当官期间,庄士敦很清廉,不贪污不腐败,他还苦学了威海话,每次办事都会用很流利的威海方言跟老乡们交谈,了解情况。后来他离开威海卫时,临行前当地百姓们还送了他一碗清水,意思就是说你当官很清廉,百姓们都爱戴你。

  庄士敦非常喜欢,可以说是当时洋人中的“通”,他喜欢儒、道、佛、墨家的思想。闲暇时,总愿意到深山中的寺庙里去,与高僧们畅聊。在他担任溥仪老师的前两年,正处于乱世,满清王朝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张勋复辟也失败了,满清的小朝廷只能在紫禁城的后廷部分“苟延残喘”。

  当时,身为溥仪老师的徐世昌准备出任民国大总统,不能再继续为溥仪当老师,于是便有人建议,要不为溥仪挑选一位熟悉外国政治和各国国情的老师,教教他英文和自然科学知识,以防以后国内政局有变,溥仪还可以以出国留学为名保住皇室血脉。于是千挑万选之下,终于确定了庄士敦为溥仪的老师。

  宫里来了位“洋老师”,这可炸开了锅,溥仪当时仅有十几岁的年纪,对这位“洋老师”是又期待又“害怕”,据庄士敦后来的回忆录里写道:“一开始,小皇帝还挺怕生,而且朝廷派了好几个太监陪着皇帝上课,其实就是监视,怕这洋老师说什么对清廷不好的东西,可后来皇帝渐渐被我的和蔼、博学、幽默打动,与我是日渐熟络起来,他时常问我外国的情况,天文、地理、历史等等。。。”

Copyright © 2016-2025 www.huluw.com 葫芦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