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大学生创业果园被强拆
河南叶县贾柯返乡创业果园遭强拆事件:法治、创业与公共利益的博弈
近日,河南叶县大学生贾柯的返乡创业果园遭遇强拆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关乎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更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法治化程度和社会对创业环境的期待。以下是关于此事件的报道与媒体评论的综述。
一、补偿标准的合法性争议:失效文件引发质疑
贾柯的果园因当地建设高速公路项目面临征收。补偿标准依据的2017年平顶山市征地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平政【2017】33号)已失效。果园被按照“零星果木”进行补偿(约18万元),远低于贾柯主张的经济林标准(约300万元)。法律界对此提出质疑,强调地方政策需与上位法一致。
二、基层治理中的法治意识缺失
事件过程中,双方沟通机制的缺失和执法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引发社会关注。更令人质疑的是副县长带队的强拆行为,暴露出部分基层干部法治意识淡薄。此事不仅是对个人权益的侵犯,更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考验。
三、乡村振兴与创业环境的矛盾冲突
贾柯的果园曾获国家绿色认证,作为大学生创业基地,其强拆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创业成果,更打击了返乡创业群体的信心。事件反映出在推进重点项目时,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如何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程序正义与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在未履行合法征收程序的情况下,直接采取强制手段清理果园,且未提供有效救济渠道,程序的瑕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质疑。舆论的力量推动了事件的进一步调查和处理。尽管平顶山市已成立联合调查组,但公众对调查时效性的质疑仍未消除。
五、社会影响与反思
该事件对基层法治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折射出“权大于法”的惯性思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完善对返乡创业者的权益保障机制,避免政策与执行脱节,成为社会的反思点。
贾柯果园强拆事件不仅是个人与公共利益的冲突,更是基层法治、创业环境与政策执行的试金石。我们期待地方能在合法程序的前提下,平衡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真正实现“良法善治”。截至2025年3月,事件进展仍受社会关注,期待早日公布调查结果,为各方提供一个公正的答案。